客服热线QQ:1989836242  |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建筑材料 » 正文

康复专业学生难进社区影响未来中国养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2-21  作者:中国中国POS机网  浏览次数:823
核心提示:内容提示:乌丹星,北京吉利大学健康学院院长  我国目前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学医学护的人都奔着大医院。我们学院有专门的社区

内容提示:乌丹星,北京吉利大学健康学院院长  我国目前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学医学护的人都奔着大医院。我们学院有专门的社区康复专业,但学生毕业后没有社区能接纳他们,因为社区没有这样的编制,也不知道他们去了能做什么。这是社...(更多内容请查阅正文)


以下是各地动态正文:

  乌丹星,北京吉祥大学健康学院院长

  我国目前医疗资源配置不公道,学医学护的人都奔着大医院。我们学院有专门的社区康复专业,但学生毕业后没有社区能接纳他们,由于社区没有这样的编制,也不知道他们往了能做什么。这是社区人力资源上的很大缺陷。

  随着老龄化社会加剧、人口活动性增强以及人们观念的变化,家庭小型化趋势日益明显。据国家人口计生委统计,目前我国均匀每个家庭只有3.1人,家庭养老功能明显弱化。同时,高龄、失能、空巢老人快速增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在增大。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国家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社区在居家养老服务上可以有什么样的作为?社区养老专业人才培养情况如何?近日,北京吉祥大学健康学院院长乌丹星,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说,当前专业人才的出路题目依然没有解决。相关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没有社区能接纳他们,“学生就业没有明确的通道,养老机构、体检中心接收毕业生人数有限,很多学生都往了卖保健品的公司。”她夸大,题目的关键不是年轻人愿不愿意做社区养老,而是有没有一个好的制度设计,吸引年轻人学习养老知识服务社区。

  社区肯定是未来中国养老的“主战场”

  中国青年报:我国渐趋普遍的“二养四”家庭养老模式,让很多青年备感压力,送父母进养老院不放心,社区养老又不为人们所熟知。社区养老究竟能做什么,您能先容下吗?

  乌丹星:我国“十二五”规划实行“9073”的养老服务模式,即到2020年,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3%的老年人进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机构承担老人数目有限,家庭又负担太重,将来97%的老人养老都要依靠社区的服务,所以社区肯定是未来中国养老的“主战场”。

  在现有户籍治理下,社区很清楚辖区内60岁以上老人的数目,可以找出老人需求,就近提供方便。社区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在老人、政府、社会资源之间搭建平台,进行资源整合,把护理、家政、娱乐文化等服务送到老人身边。

  中国青年报:老人有需求,国家有规划,为什么现在社区养老服务并未大范围开展?

  乌丹星:社区养老的顶层设计还不完善。首先,有关社区养老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我国和养老相关的法律只有一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养老不仅仅是一种孝文化,同时应该具有强制的法律效力。法律应该规定地方政府在构建社区养老平台上的职责,当家庭不能承担养老责任时,政府应该对公民养老保底。假如社区内老人得不到基本的照护,就属于违法。

  再有,国家对社区养老的投进严重不足。社区养老一定要以政府为主导,才能带动社会气力参与。政府先要加大投进,构建包括评估系统、轮换制度等社区服务在内的平台,社区才能坚持做养老。社区要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也需要政府大量投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保证老人在家中只要按一个钮就能享受到相应服务。

  第三,社区养老的具体政策还不到位。国家鼓励社区进行居家养老服务,但假如地方政府不做社区养老或者服务并没有送给有需要的老人怎么办?出现这些题目由谁监视?国家要思考如何防止出现政策的“漏斗效应”(即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打折扣,出现自上而下的衰减趋势――编者注)。

  中国青年报:国内有做得比较好的社区养老案例吗?

  乌丹星:不少城市已经开始试点做社区养老。比如青岛市李沧区,从2007年起就做了社区全覆盖长期照护养老试点,按照自然老人人口分布划出25个需要长期照顾的社区,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实行60岁以上老人全人全程负责制。25个长照区老人的护理题目,由三***区的医院、康复护理院等专业机构解决,实现了需求和服务对接。这样就把最近的、性价比最高的服务资源都整合到社区,人们不用自己费心往找。由于服务量大,而且对象相对固定,医生***等专业人士会逐渐对社区熟悉起来,对老人的情况也会非常了解,服务会更加到位。

  他们提出的理念是“社区机构化和机构社区化”。社区机构化是指由于对接了相应的专业机构,当社区内资源不能满足老人需求时,随时可以找到机构来进行服务。机构社区化是指由于机构和社区对接,不用专门往市场上找客户,社区就能给机构“输送”客户。25个社区服务中心的场地支持、职员配备、运营补贴都是政府主导做的,5年大概投进1.5亿元。我觉得这个模式是未来中国社区养老非常好的样本。

  当前专业人才的出路题目没有解决

  中国青年报:当前青年最发愁父母生病后的护理题目,社区养老能解决这一困难吗?

  乌丹星:我国目前医疗资源配置不公道,学医学护的人都奔着大医院。社区养老要解决老人的护理题目,需要国家“分级分流”的政策支持,在社区建立一个广泛的基础医疗和健康治理的网络平台。没有这样的网络平台,专业人才就进不了社区。我们学院有专门的社区康复专业,但学生毕业后没有社区能接纳他们,由于社区没有这样的编制,也不知道他们往了能做什么。这是社区人力资源上的很大缺陷。

  中国青年报:您觉得应该怎样“分级分流”,搭建社区医护平台?

  乌丹星:根据社区规模大小,每个社区都应该设立医院、老年病诊所或者医务室,建立医护编制。国家可以规定医护大学毕业生必须在社区服务两年,并通过进步工资待遇等方式使其留下来。社区专业医护人才需要两类人:第一类是医护专业退休职员,第二类是护理、康复、营养、社工等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一老一年轻,在社区正好构建一个平台,有经验的人帮着年轻人一点点熟悉社区、老人和病人,完成专业和社会的对接。

  除了常见病诊治外,社区养老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普及健康教育,包括讲卫生、预防慢性病、保养保健等,让社区居民形成良好的健康习惯。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国家整体医疗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很多人盲目往大医院看病的情况。

  中国青年报:现在康复护理的用度并不在医保报销之列,即使社区有康复护理服务,一些人出于经济考虑也更愿意往医院吧?

  乌丹星:面对社会老龄化日趋加深的情况,我国亟待设立护理险。发达国家把养老做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护理险。很多老人感觉不舒服是由于身体朽迈,一些由朽迈引起的疾病没有办法治愈。但是现在只有上医院才可以进行医保报销,不少人就选择长期住院,这占用了很多医疗资源,医疗用度上涨、医保亏空的局面也越发严重。假如设立护理险,相当一部分不需要住院的人会选择在社区进行护理康复,不会挤到医院往。

  中国青年报:有人发现,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往社区做护理等基础工作。您在社区养老专业人才培养上,碰到过这样的困惑吗?

  乌丹星:我觉得专业人才培养,最突出的题目是人才来源题目。由于当前专业人才的出路题目没有解决,所以就没有足够的生源。我们往招生,不少家长都觉得,像健康治理、社区康复、营养保健这样的专业太好了,家庭也能受益。但是家长会问,孩子毕业之后往哪儿工作?回答这个题目我们特别尴尬,由于学生就业没有明确的通道,养老机构、体检中心接收毕业生人数有限,很多学生都往了卖保健品的公司。

  所以,题目的关键不是年轻人愿不愿意做社区养老,而是有没有一个好的制度设计,吸引年轻人学习养老知识服务社区。有了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专业职员才能分流到社区,既能把社区全科医生、上门巡诊、康复营养等服务送进家庭,又能使专业人才发挥所长。社区养老人才配备,需要民政部、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多个部分统筹协作,更需要国家战略和具体的实施方案,比如,社区想要什么样的人才、通过什么途径实现人才培养、人才的薪酬体系如何确定等。有了标准和平台,才会有社会共叫。否则,人们只能停留在口头上说养老重要,而不愿意自己或家人往做养老。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