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尼泊尔眼科医生山都·瑞特获得了有亚洲诺贝尔奖之称的雷蒙·迈格赛赛奖。瑞特只需要7分钟就可以帮病人把白内障切除掉,让病人重见光明。这位尼泊尔医生在过去的15年里,不管自己国家的政局多么动荡,他始终不渝,一心一意地在尼泊尔和其它发展中国家为5万名生活贫困的人做了白内障手术。因此,他被当作尼泊尔国家的骄傲。
做眼科手术最多的人
53岁的瑞特是个腼腆而目标专一的人。尽管他不喜欢张扬,不喜欢谈论自己的工作,他还是没有逃过当地媒体的注意。“如果有时我们对自己国家的前途感觉失望,那么我们就应该看看像山都·瑞特这样的人,”一位叫昆达·迪克思特的编辑这样写道。
山都·瑞特的眼科医生生涯是在一家澳大利亚慈善机构的帮助下开始的。1994年,他在加德满都开了一家小型的眼科诊所,准备每天为60名病人进行治疗。到如今,这间诊所已经每天可以为600名病人提供服务了。山都·瑞特的诊所不但在首都加德满都为病人提供治疗服务,还到尼泊尔偏远的地区进行巡回医疗。在这些地区,他每年为6000多名病人进行去除白内障的手术。此外,这种巡回医疗还被延伸到不丹、朝鲜、埃塞俄比亚、孟加拉和印度等国家。
切除白内障是一种比较普通的手术,但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白内障又是导致失明的一个主要原因。导致白内障的原因尚未被科学家们发现。山都·瑞特诊所的行政主管巴哥拉特·巴尼亚认为,童年营养不良、卫生状况不好等是导致白内障的部分原因。
瑞特诊所的墙上挂着一些照片,其中一些照片上是一些挂着笑容、眼上蒙着纱布的病人。“瑞特博士是一位杰出的眼科医生,在这个世界上他可能比任何人做的眼科手术都要多,”曾经与瑞特合作过的澳大利亚人豪络斯的遗孀说。
出身贫寒矢志为穷人服务
瑞特出生于尼泊尔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在父亲的努力支撑下,他在印度东部的大吉岭市读完了小学。之后,依靠政府的奖学金,他在印度完成了大学医科的学习。在回到尼泊尔之前,他获得了眼科专家的资质。回到尼泊尔后,他遇到了来自澳大利亚的豪络斯。
在山都·瑞特17岁时,一个非常个人的原因激发起他对医学的兴趣。“我的一个姐姐患上了肺结核,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病。由于她对所有的药物都产生了抗药性,我是看着她离开这个世界的。这件事对我的影响非常之大,”山都·瑞特说。在他医疗生涯的早年,即上个世纪80年代,他遇见了澳大利亚的眼科医生道格·豪络斯。之后,直到豪络斯于1992年死于癌症前,两人一直是好朋友。两人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发达国家现代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应当被运用于因白内障失明的人数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知道,如果我们能够在尼泊尔做到这一点,我们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也能够做到,”瑞特说。
但山国尼泊尔经济落后,缺乏基础医疗设施,大量贫困人口居住在偏远的农村地区。这些都给瑞特和豪络斯带来了重大的挑战。“一开始我们很难。我们到偏远的地方进行巡回医疗,并想办法改进有关的眼科技术,尽量简化所需要的设备”,瑞特回忆说。
价廉眼膜让更多人受益
经过数千次的手术之后,豪络斯和瑞特二人已经可以将手术做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他们只用7到10分钟,就可以为一只眼做完手术。根据诊所行政主管巴尼亚介绍,只要手术按步骤进行,手术的成功率是100%。
除了用线之外,还要用电来弥合手术带来的眼睛上的伤口。这样,在偏远山区临时搭起的诊所里做手术时,感染的风险就得以大大降低。由于手术的费用一开始高得吓人,豪络斯和瑞特开办了一间实验室,用来研究、生产他们自己发明的高质量、低成本的眼膜。但遗憾的是,豪络斯没有活到他能看到这种眼膜生产出来的那一天。
经过两年半不懈的努力,他们的实验室终于在1996年成功地研制出了他们梦寐以求的物美价廉的眼膜。“在1995年,我们必须使用进口眼膜,每只眼膜要85美元。现在我们的一只眼膜才4美元,”巴尼亚说。
瑞特实验室的65名工作人员可以生产大量的塑料眼膜,他们以成本价将这些眼膜售往35个国家。以豪络斯命名的实验室由一条走廊连着瑞特的诊所。在走廊的墙壁上挂着一幅豪络斯的巨幅照片,表明瑞特对豪络斯深情爱戴。“他不但是我的恩师,也是我的好朋友。他很直率,他热爱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瑞特说。
贫困的尼泊尔有种姓制度以及由政治、性别和民族带来的各种矛盾。但瑞特绝不让这些东西影响他的工作。“他不为政治纷乱所动。他心里想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要为排队的下一个病人切除白内障,让他重见光明。”豪络斯的遗孀盖比说。
今年6月,山都·瑞特获得了有亚洲诺贝尔奖之称的雷蒙·迈格赛赛奖。他领完奖之后,马上就又到不丹进行又一轮的巡回医疗。“我不喜欢高调的宣传。领完奖之后,我喜欢回去工作,而不喜欢接受采访,”瑞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