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QQ:1989836242  |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化工塑胶 » 正文

塑料化工—安徽省界首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做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6-20  作者:中国中国POS机网  浏览次数:654
核心提示:2008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会同安徽省发展改革委、阜阳市发展改革委到安徽界首田营再生铅循环经济产业园考察调研,调研组对

2008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会同安徽省发展改革委、阜阳市发展改革委到安徽界首田营再生铅循环经济产业园考察调研,调研组对界首走循环经济的发展路子和界首再生铅、再生铜铝、再生塑料循环经济园区取得的发展成绩做出了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评价,认为界首发展循环经济取得成功主要归结于该市党政主要领导重视、发展思路正确、措施有力。

过去,界首市再生铅等有色金属行业技术落后、资源浪费巨大、环境污染严重、群众反映强烈曾是 “环境治理的难点,媒体关注热点、群众反映的焦点”。2005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循环经济若干意见》后,界首市委、市政府明确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资源再生产业的发展,在加大治理、坚决取缔的同时,采取了疏导政策,建立了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吸引企业入园,进行统一规划集中管理,目前已转变成为“循环经济的示范点,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产业聚集的亮点”的“新三点”。2007年,界首市田营再生铅循环经济产业园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后,加大工作力度,加速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提高静脉产业技术水平,的现已形成以废旧电瓶回收、再生铅冶炼、精深加工和、塑料深加工、蓄电池极板生产为主导产业的循环经济园区,初步实现了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建一方和谐的目标。

  陪同调研的中共界首市委书记王长安介绍起发展再生铅产业的经历来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当地老百姓形象地称他为“循环经济书记”,他对调研组表示,要再接再厉,首先把再生铅园区建成我国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成为全国的样板,带动更多的地区按照界首模式发展循环经济,现将王书记专门撰写的文章刊登如下: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科学发展

  界首市自2004年以来,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和节能减排的要求,特别是2005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循环经济若干意见》后,市委、市政府明确,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的指导思想,积极引导、整合、规范和提升再生金属、再生塑料两大产业,走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之路,逐步将原来松散无序的废品回收加工行业培育发展成特色突出、管理科学、效益明显的新型产业,初步建成了田营再生铅、西城再生铝铜、光武再生塑料、鸭王再生绳网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区。目前,四个工业区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已建成7.5平方公里,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7亿元,入驻企业 181家,吸纳就业人员5万多人。其中,田营工业区已形成年加工40万吨废旧电瓶和年产30万吨再生铅的能力,初步实现了“进去一个废电瓶、出来一个新电瓶”的闭合式产业循环,先后被批准为安徽省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光武和西城循环经济工业区再生塑料和再生铝铜循环综合利用项目分别被列入安徽省“861”行动计划;鸭王工业区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尼龙绳网生产销售市场之一。同时,界首市也被列入安徽省循环经济试点市。该市的做法是:强化三种意识,落实四项措施。

  强化三种意识:即强化“发展是第一要务、环保是第一生命”的意识,强化“资源有限、创造无限”的意识,强化“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识。

  落实四项措施:(一)政府积极主动。一是决策上主动。2004年前,该市在全国各地从事废旧物资回收的购销人员有15000多人,联结了16万个购销网点,形成了较为可观的产业基础、技术基础和市场基础。当国家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的时候,该市通过调研论证,及时作出了以循环经济理念改造和提升这些传统产业的决策,并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循环经济发展、促进界首奋力崛起的决定》、《关于加快园区建设、实施工业突破的通知(试行)》等指导性文件,为该市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依据。二是规划上主动。市财政先后拿出300多万元,邀请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和安徽省冶金科技院、国土厅、环保局、建筑设计院以及南京环科院等省内外权威部门和专家,按照“一园一特色、一区一产业”的思路,编制了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区的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有效解决了该市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布局、发展导向、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等问题。三是管理上主动。市委、市政府指定每个园区均有一名市长或副市长牵头负责,分别设立了正科级建制的管委会,形成了有领导、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的领导机制。定期召开园区建设工作调度会、现场办公会,研究解决园区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四是建设上主动。该市采取“政府组织推动、干部支持启动、内资外资联动”的办法,积极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化解影响园区建设进度的关键问题。截至目前,四个园区共投入园区道路、企业孵化器、供排水管网、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及环保资金12.2亿元。

  (二)企业配合联动。在循环经济发展实践中,该市注意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一是帮助企业组团造舰。针对田营12家再生铅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市场竞争力弱、生产工艺落后的被动局面,该市引导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建了以资金、品牌、资源为纽带的紧密型股份制有限公司——安徽华鑫铅业集团。公司组建后,筹资1亿多元,很快淘汰旧工艺、上马新工艺,采取了国内最先进的冶炼技术,为集中治污和集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成立行业协会。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区均成立了行业协会,在加强企业互动、行业自律、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尤其是在积极主动配合环保治污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协会还多次组织企业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先进企业的环保设施、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使企业经营者拓宽视野,更新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更加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三)科技创新推动。首先,实现了发展观念和思路的创新。该市聘请省环保、冶金、化工、合工大等有关单位6位高级技术人员和国家有色金属研究院两名高级工程师为顾问,成立了再生有色金属研发中心,为该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智力上的支持。其次,实现了生产工艺及环保设施的创新。对于再生铅、铝铜及塑料产业,该市着眼于可持续发展,注意研究全国业内动态。先后组织环保等有关部门和企业负责人行程3万多公里到江苏、山东、天津、上海等7省2市的同类企业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引导企业上马新工艺,以有效解决发展中的环保问题;认真执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环保总局等9部委《关于规范铅锌行业投资行为的通知》要求,在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减排增效等方面确保达到标准。华鑫铅业集团制定的《再生铅锭标准》已被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准实施。

  (四)招商引资带动。针对企业产业结构不优、产业链条不长、产品附加值不高等诸多问题,加之资金和技术的相对弱势,该市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招商引资引进各类深加工项目,以此推动该市循环经济快速起跳。首先坚持解放思想,眼睛向外。鼓励和引导一些企业主克服小富即安、小有即满的心态,树立全局观念和远大抱负,积极寻求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合作,敢于干大事业、当大老板。其次是优化环境,开门迎客。在抓好硬环境的同时,狠抓软环境建设,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为外商办事窗口,提高办事效率。着力打造诚信政府形象,对外商做到有诺必践,并严厉查处了一批破坏经济环境的人和事。第三是“走出去、请进来”。市委、市政府有关负责同志多次赴江、浙等地区有针对性地组织与该市产业相关联的招商推介会,邀请外商到该市参观考察,由于不懈的努力,该市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区连续不断地接纳外来深加工企业,仅田营工业区就引进11家外来企业,总投资近10亿元。其中,投资达3.4亿元的海能、新能和超霸电源已实现试产投资,投资1.5 亿元的中能电源700万套极板生产项目正在购置安装设备,这些企业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有效提升了该市循环经济的档次。

  由于措施比较得力,该市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三方面的明显效益:一是经济效益。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区产值、利税持续快速增长,已成为拉动该市经济增长和财政增收的重要支柱。2006年,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区实现产值34.1亿元、税收1.08亿元,同比增长36.4%、42.9%;2007年,实现产值50.3 亿元、税收1.63亿元,同比增长47.5%、50.9%,分别占全市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的88.4%和58.2%。二是社会效益。园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吸纳了五万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0%以上。同时带动了交通运输、商贸物流、餐饮住宿、信息通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该市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特别是200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盛华仁、省委书记王金山、原省委书记郭金龙等国家和省领导到园区考察并给予较高评价。三是生态效益。该市用循环经济理念改造传统落后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该市再生资源产业对当地环境和生态的污染损害,还推动了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工作开展。如田营华鑫集团采用的新工艺使铅资源回收率达到98%以上,循环利用率100%,资源产出率1.96万元/吨,能源产出率11.76吨铅/吨煤,单位能耗吨铅/85kg煤(过去是吨铅/350kg煤),每年仅此一项可以节煤20000吨,节约资金1600 万元,减少S02排放192吨/年,减少烟尘排放120吨/年,此技术正在申报国家专利和科技进步奖。该市用循环经济理念做大做强再生铅业的做法,在全省、全国都具有典型示范意义。先后在西宁、广州、北京等全国和世界性论坛大会上作为典型经验介绍。2008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副司长周长益视察了再生铅循环经济工业区后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要求不仅要做好全国循环经济的试点,还要做好全国的示范。该市再生资源产业已由“老三点”,即环保治理的难点、群众反映的热点、媒体关注的焦点,转变成为“新三点”,即循环经济的试点、产业集聚的亮点、新的经济增长点。初步实现了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建一方和谐的目标。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