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QQ:1989836242  |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化工塑胶 » 正文

塑料化工—天台推行垃圾生态化处理新模式纪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6-20  作者:中国中国POS机网  浏览次数:880
核心提示:  最近,慕名到天台县雷峰乡参观考察垃圾生态化处理的人几乎每日不断。其中有省市领导,也有兄弟市县的党政负责人,但最多的是

  最近,慕名到天台县雷峰乡参观考察垃圾生态化处理的人几乎每日不断。其中有省市领导,也有兄弟市县的党政负责人,但最多的是来自基层的农村干部和普通群众。

  走进崔一村,只见这里山青如黛,溪流清澈,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村舍整洁,村道干净得看不见一个烟蒂。村干部金如浪指着村头的文化公园说,这里过去是成片的露天粪坑;他又指着几处花丛、灌木说,那里过去是猪舍、牛栏……

  如今,不仅是崔一村,在天台,像这样的山区村遍布全县各地。山清水秀、村庄整洁,正在取代山区村长期以来脏、乱、差的环境面貌。这一可喜的变化,当地人将之归功为“垃圾革命”。

  “垃圾革命”风暴席卷山区村

  迄今,天台仍然是我市经济欠发达县,要建设的事业很多,各项支出让财政捉襟见肘。而在众多的山区村中,大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

  家底并不丰厚的天台,却从2007年开始,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把农村垃圾生态化处理作为全县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由此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垃圾革命”。

  天台县委书记徐鸣华说,抓垃圾就是抓生态,抓生态就是促发展。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经济,只要生态环境改善了,相关的特色生态产业也就带动起来了,天台,经济发展的后劲就更足了。比起富裕村,山区的穷村环境整治难度更大。以垃圾处理为例,因为地处偏远,将垃圾运到城里统一处理不现实。他算了一笔账:如果将垃圾运到城里处理,仅雷峰一个乡的运费,每年接近100万元,那么全县仅这一项支出一年就得2000多万元。

  显然,政府不可能投入这么大的资金。山区村惟一也是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垃圾基本不出村。实行门前三包、统一收集、集中分捡、生态处理——这就是“垃圾革命”的主要内容。

  这一全新的垃圾处理模式,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解决农村卫生保洁难题找到了一个有效的突破口。

  雷峰乡地处始丰溪和椒江水系源头,是全省20多个贫困乡之一。垃圾分类处理试点从这里开始后,该乡的生态环境迅速改善,并获得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

  崔一村是雷锋乡17个推行农村垃圾生态化处理的村之一。过去,该村房前屋后杂夹着猪圈鸡舍,人畜混居;村头村尾垃圾成堆,臭气熏天。村民金水相介绍,如今,崔一村建起了统一的猪栏牛圈,村里每十户人家拥有一对垃圾桶,村民对自己家门口的垃圾实行三包,村主干道和公共场所、厕所,由村聘请的保洁员打扫。

  资金最紧,也要保证保洁员的卫生保洁费,天台采取了“县里补助一点,乡镇配套一点,村里解决一点”的办法。三合镇下峧村保洁员满意地说:“每个月我可以拿到五六百元,县里给200元,镇里给100到200元,村里补助200元。”

  在天台,“垃圾革命”掀起的风暴波及各地。采访中得知,从2007年开始,雷峰、三州、白鹤、石梁、南屏等15个乡镇(街道)的232个村都推行了垃圾生态化处理模式。如果以每年实施100个村的速度,到2010年,将基本实现全县农村垃圾生态化处理目标。

  垃圾处理有流程

  建立垃圾生态处理分捡场,按流程分捡垃圾和进行生态处理,有一套完整的长效保洁机制,是这场“垃圾革命”的最大特色。

  根据当地实际,天台县在500人以上的村建立独立的垃圾分捡场,500人以下的村,按照就近、节约、方便的原则,联合建立垃圾分捡场。村内每100人左右设置1个垃圾箱,建立固定垃圾池,配备垃圾清扫设施和清运手拉车。

  村保洁员每天清扫主要道路、公共场所,并将垃圾箱、垃圾池中的垃圾清运到垃圾分捡场,对垃圾进行集中分捡和生态处理。对金属类、纸、玻璃、塑料泡沫制品等可回收垃圾,由村保洁员变卖给废品回收人员,收入作为保洁员的报酬之一;对秸秆、剩饭剩菜、水果类、家禽粪便等可降解垃圾进行堆肥处理,沤成有机肥料还田,实现循环利用;对渣土、建筑材料等无机垃圾进行就地堆埋;对少数不可回收且难以分解的垃圾,以村为单位,集中堆放,由乡统一运到县环卫部门处理。

  完善的机制是确保垃圾生态化处理的关键。在黄家塘村,村委会主任罗正东告诉记者,村里以村规民约的方式制定了一套卫生保洁制度,农户门前实行三包:包垃圾清扫、包垃圾进箱、包无污水溢流。保洁员由村民推选产生,优先考虑吃苦耐劳、公益心强的村民,适当照顾低保户和经济困难户。

  垃圾生态化处理后的嬗变

  “农村垃圾生态化处理模式,比过去的‘垃圾无害化处理’进步了不少,而且有许多好处。”坦头镇下周村村民沈之茅说。

  在石柱洋、大畈洋、灵风、东安隐、范家岙、塔头坑等100多个村庄,垃圾生态化处理后,绝大多数垃圾被回收利用和就地掩埋,垃圾量减少了,要清运到县垃圾填埋场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基本做到了垃圾不出村,处理成本大大节省。

  崔一村村委会主任王继镇和几个村民一起,带着记者在村中走了个遍。他们说,全村每户建起了三格式化粪池,实现了人畜分离和污水分离。有机垃圾和污水经填料、厌氧处理后,进入调节阀,再到滴管,成为梨园里的上好肥料。沼气可用来照明、烧饭,沼液还能防止梨树病虫害的发生。

  “800多亩蜜梨是我们村的主要收入来源。自从有了垃圾沤成的有机肥,现在村民都用有机肥,很少买化肥了,每亩成本下降250元左右。因为施用有机肥,梨的品质改善了,每公斤价格也比普通梨高出1元多,每亩增收4000多元,效益可观。村民有了收入,村集体也有钱了,我们又可以投资,改造整治村庄。”一位村民喜滋滋地说。

  黄家塘村200多户人家,露天粪坑就有900多处,平均每户四五处,一直是全县有名的卫生落后村。到2006年时,宽的村道埋有3排露天粪坑,窄的村道埋2排。外来人进村,经村口粪坑“列队”欢迎后,还要穿过挤挤挨挨的粪坑群。

  村干部曾动员村民拆掉露天粪坑,却遭到了大多村民的反对。去年,村里开始实施农村垃圾生态化处理,看着村干部为整治村庄处处走在先时,一些村民不好意思地说,我们再不行动就对不起良心了。群众行动起来,主动参与垃圾清除,拆除露天粪坑,卫生习惯也日趋向好,村里脏乱差面貌迅速改观,黄家塘也一举跃升为全乡最整洁的村之一。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