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QQ:1989836242  |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印刷包装 » 正文

刘远举:春节、鞭炮、革命以及改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2-17  作者:中国中国POS机网  浏览次数:461
核心提示:  当PM2.5的话题和是否禁放鞭炮的话题遭遇时,对污染的千夫所指立即出现了分化。对于鞭炮利弊的客观分析其实很简单,除了人心寄

  当PM2.5的话题和是否禁放鞭炮的话题遭遇时,对污染的千夫所指立即出现了分化。对于鞭炮利弊的客观分析其实很简单,除了人心寄托的年味,噪音、火灾、炸伤、污染,可以说一无是处,但安全、健康从来都不是人的唯一需求,那不过是人们自我安慰的一个小小假设,抽烟、酗酒、燃放鞭炮都嘲笑着这一假设。

  所以,在这一问题上,实际矛盾的是人的内心需求和安全、污染的抵触。这一矛盾是实际存在的,所以呼吁行政力量进行禁绝就变得复杂而微妙。其实,不光鞭炮,连春节也是度尽劫波才在今天焕发生机!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立法决定自公元1912年1月1日起使用公历,并规定公历1月1日为“新年”,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后,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在保留公历新年的同时,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全国例行放假。到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立法以公历12月31日为除夕,1月1日为新年,1月15日为元宵节,要求“废除旧历新年,不许放假”。为确保法令实施,国民政府除命各报大力宣传,各机关、学校传达贯彻外,还采取各种行政措施,禁止印刷、出版和销售旧历历书历本,禁止报刊附印旧历,学校调整寒假时间等等。政府这种粗暴干涉习俗的举动,被指责为摒弃中国传统文化,民间亦强烈抵制,民间新年的习俗与热闹也没减弱,不出几年,蒋介石当局不得不承认:“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

  比起蒋介石政府不彻底的革命性,“文化大革命”对春节的革命似乎来得更猛烈一些,1967年,春节再次成为了革命的对象。1月25日,上海的《解放日报》以“革命造反派来信”的形式发表了,一个名叫章仁兴的造反派成员提出“春节不回家”的倡议,并在配发评论中写道:春节算得了啥!我们无产阶级革命造反派的最盛大的节日来到了!之后,全国各地的报纸纷纷跟进,用“读者来信”和“倡议书”来“代表”民意,人民日报也刊登了“五十七个革命组织”联合发出破除旧风俗,春节不休假,开展群众性夺权斗争的倡议书。仅仅4天之后的1月29日,中央便顺应“广大革命群众的要求”,发布了春节不放假的通知。在北京火车站,宣传车反复广播该通知,许多准备回家探亲的人甚至退掉了已经买好的返家车票,持续了十余年的“革命化春节”拉开了序幕。在革命化的春节中,人们不能说“恭喜发财”,而要说“祝您今年见到毛主席”。在革命化的春节中,“五不准”也在某些地区被严格执行着,不准放鞭炮、不准烧香拜佛、不准滚龙舞狮、不准大吃大喝铺张浪费、不准赌博―――不得不说,历史有时候就在不远处,面带讥讽地嘲笑当下。

  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春节,承载了民众心理、联系着中国人和土地、祖先的情感,当然无法轻易扭转。一遇时节自然会再度破土而出,但春节的复兴,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事情了。1979年1月17日,仍然是读者来信,但这一次发声者换成了《人民日报》:《为什么春节不放假》、《让农民过个“安定年”》预示着春节的回归。1980年,中国全面恢复春节休假制度。当意识形态控制放松,物质条件改善,春节、春联、放鞭炮、烧头香、上寺庙等习俗就猛烈地卷土重来。

  实际上,以脱离民意基础的行政方式禁绝燃放鞭炮,既反映了对个体权利的蔑视,同时也是试图对个体权利的土壤―――社会观念、社会习俗进行连根铲除。不过,虽然这种铲除的力量有一时之强大,但仍不及顶起石头的小草润物细无声般的巨大力量。从这个意义上看,即使革命是强大的,但终究拗不过人心的坚持。前几年政府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到几年之后的开禁,不过是春节在上百年时间内几度劫难的具体而微的重演―――人心再次拗过了革命。

  但是,人心却是善变的,习俗虽然强大,却远非人们想象中那样固执。只要顺应人的需求,顺应经济和社会的规律,习俗的改变远比人们想象中来得容易。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现代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在娱乐市场上不断进行竞争,京剧败给了流行歌曲,绘画败给了摄影,虽然鞭炮带给人们难得的“年味”,但前段时间社会舆论对PM 2.5的反复讨论却猛烈地冲击、动摇着人们对鞭炮的态度,已经让人心出现了变化,习俗的根基在不知不觉中被侵蚀掉了。起码,现在关于鞭炮的争论已经从官民之争,变为了民间自发的争论。几千年未有的“戴着口罩放鞭炮”的独特画面出现已经意味着人心的迅速变化。一个可以观察到的现象就是,今年放鞭炮的明显变少了。如果仔细回想一下,就会发现这个趋势不仅仅出现在今年,而且在更长时间范围内也存在这个趋势,从20年前,从除夕直到正月十五延绵不绝的鞭炮,到现在变为多集中于除夕之夜。其实,如果传说是真的,几千年前的古人害怕年兽而逐渐形成放鞭炮的习俗,那么现在,出于对PM2.5的恐惧,出于环境保护意识,在多种新娱乐方式的竞争之下,逐渐放弃这一习俗,又何尝不能看做一种新习俗的逐渐形成呢?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社会应该更加耐心一些,给习俗一些时间。

  如果顺着这个问题延伸开去,不难发现,虽然革命化的禁绝春节与鞭炮是不现实的、不合理的,但是,顺应社会人心迅速变化的改良却远比人们想象中来得容易。从这个角度来看,小小的鞭炮如此,更大的经济体制也是如此,那么,治大国若烹小鲜,社会政治的运行之道,其实也同样如此!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项目研究员

来源:南方都市报

(编辑:宋韶辉)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